我们身边的“野生邻居”——黄鼬、东北刺猬与赤腹松鼠
黄鼬、东北刺猬与赤腹松鼠
我们身边的“野生邻居”
虹口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正如火如荼推进,调查团队深入鲁迅公园、和平公园及北外滩滨江绿地等典型生态区域开展系统性观测。近期,调查团队进行了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,通过红外感应相机发现了三位“小邻居”:黄鼬、东北刺猬和赤腹松鼠。它们都属于国家“三有动物”(有益、有重要经济价值、有科学研究价值),所以遇到它们请不要随便捕捉或驱赶哦!
现在,让我们去寻找这些小动物在城市中的身影,一起了解它们的生活。
黄鼬
行动如风,脾气有点“臭”
黄鼬隶属鼬科,是一种体型细长、动作灵活的小型食肉兽,俗称“黄鼠狼”,我国民间又叫它“黄大仙”。它擅长夜间活动,善于攀爬、钻洞,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与适应能力。
这只体型修长、毛色金黄的小家伙,可是鼬科动物中的“老资格捕鼠队员”。别看它个头小,捕猎老鼠、昆虫却雷厉风行。不过,它还有一个让人“印象深刻”的技能:当它觉得自己受到威胁时,会释放出一种强烈的气味“熏倒”对手,这其实是它天生的防御机制。如果你在傍晚的林边小路闻到一股“特别的气息”,说不定是它刚刚路过。
科普一刻
黄鼬是个地地道道的独居动物,喜欢独来独往,领地意识极强。在领地边缘,它会用气味标记“划线”,谁敢越界,就准备打一架吧!
拍摄地:鲁迅公园
东北刺猬
圆滚滚的“虫虫终结者”
东北刺猬又叫远东刺猬,隶属食虫目猬科,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本土刺猬种类,从我国东北至华东地区均有分布。它白天隐居,夜间活动,是昆虫和蠕虫的重要捕食者,尤其对蝼蛄、地鳖、蛴螬等地下害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。它的觅食行为有助于维持土壤生物多样性与有机质循环。
很多科学家把东北刺猬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的“风向标”,当东北刺猬种群在某区域的稳定出现,往往标志着该地生境质量改善、植被结构优化,整体生态正向良性发展。
科普一刻
东北刺猬有着惊人的好胃口,在夏秋季节一晚上能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一半甚至更多的食物,为冬眠进行营养储备。
拍摄地:鲁迅公园
赤腹松鼠
会“种树”的小淘气
赤腹松鼠,隶属于松鼠科,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树栖型松鼠之一。它身形小巧,腹部呈红褐色,擅长在树梢飞檐走壁,是森林版的“跑酷达人”。
它以坚果、种子为主食,具有“藏粮”习性,喜欢把种子储藏在土中或树洞中,结果转头就忘了埋在哪!这些被“遗忘”的种子在土里悄悄发芽,长成新的树苗。种子发芽,全靠松鼠“健忘”,它真的是树林扩张的秘密推手。每一棵偶然长出的树苗背后,或许有一只忘记食物的赤腹松鼠。
科普一刻
赤腹松鼠会选择高处的树洞或树杈做巢,用树叶、苔藓、羽毛精心垫底。有些赤腹松鼠还会建两个家,一个日常居住,另一个作为“安全屋”,用于躲避危险。
拍摄地:北外滩滨江绿地
面对这些野生邻居,最好的回应不是“围观”和“打卡”,而是保护和共处。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:
✅ 不害怕:野生邻居本质是“谨慎的邻居”,保持冷静,不要害怕;
✅ 不接触:保持距离,不追赶、不吓唬、不抓拍;
✅ 不投喂:人类的食物对它们可能是“毒药”;
✅不伤害:爱护绿地、湿地、树木,它们靠这些生存;
✅多传播:讲给家人孩子听,科普代替恐慌,理解取代误解。
城市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混凝土森林,而应是一片能容纳人类和哺乳动物共同生息的生态空间。当我们在草地边听见一阵细小的窸窣,或在傍晚时分看到一个黄色身影一闪而过,请记得——这是大自然在和我们打招呼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并非遥不可及,而是你我可以每天践行的生活方式。今天,你准备好和这些野生邻居做朋友了吗?
科学审核:王卿
来源:虹口环境
编辑:张玉洁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